fbpx

薛老師淺談先秦原始儒家思想

本文獲作者同意轉載於本站
關於薛慧盈老師的文章,可以參見上一篇 -「繁簡中文之爭 – 一個國文老師的見解」。由於這篇文章屹耳很喜歡,所以又商請薛老師讓屹耳放在網站上供大家閱讀。


作者:薛慧盈 / 原文出處:FB私密社團 (為維持社團安寧,恕不公開社團名稱)

孔子 水墨像

在教師節前談儒家。
網路上有很多網友,對於儒家有著各種特別的解釋,而大部份都是負面的。

有這麼一句俗諺:「不到台灣,不知道文革還在搞。」相較於1973年對岸的「批孔揚秦」,現在台灣普遍對儒家的好感更少;相對的,絕大多數人對儒家深惡痛絕,認為有許多陋習源自於儒家。
他們將儒家稱為「儒教」,甚至將之視為不進步、不科學、壓抑思想的原因。儒家真的這麼差嗎?
要寫這篇文章前我想了非常久,畢竟儒家的學問博大精深,要從哪個角度切入都不夠全面;其次,任何一部經典,不管是《論語》還是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,隨便來教一個學期都教不完,那要怎麼談?
可是,不談看到網路的謾罵,心裡還是有點不是滋味,總不能永遠回「你/妳對儒家有很大的誤解呢!」這樣的話,所以,我想藉著這一個小文章粗淺地討論一下大家對儒教的誤判。

有人說,就是儒家害的讓台灣人充滿著「奴性」;或是,就是因為儒家大家才這麼愚忠。在討論什麼是「奴性」前,先來談談什麼是儒家的「倫理」?

在先秦時代,社會秩序建立在封建制度上。或許有人認為封建制度本身是不好的,但是,幾千年前的社會如果沒有一套制度,就無法建立安定的社會,儒家的倫理就是在這個封建逐漸瓦解的基礎上成立的。
孔子說:「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!」
周公在西周初年制定的社會體制在春秋時期逐漸崩解,在這個時候,孔子出來重新定義秩序的重要。其倫理體制如一個同心圓,最中間是「我」、其次是父母、兄弟、朋友、陌生人乃至於其他萬物。

「廄焚。子退朝,曰:『傷人乎?』不問馬。」(《論語。鄉黨》)不是孔子不愛馬,而是與馬比起來,人的生命更加重要!
孟子: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」(《孟子。盡心上》)也是同樣的邏輯,身處在這世界上,所謂的「仁」其實是人在群體裡的角色扮演,你必須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正確的定位,須知道你應該多花心思在誰的身上?

因此,儒家很注重孝道,如果以「孝」為關鍵字,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都有很多論述。但不管是什麼論述,都不脫一個最重要的核心,那便是「由衷而生的情感」。

孟子

「子夏問孝。子曰:『色難。有事弟子服其勞,有酒食,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』」(《論語。為政》)子女在對待父母時只供給酒食、只幫長輩做事,就真的是「孝」嗎?
當「父母唯其疾之憂」時,子弟有沒有用同樣的態度面對父母?而孝順不是硬逼的,也絕對不是強迫的,子女因為出生後父母對自己的百般呵護,從而生出原始的孺慕之情,這是「孝」的基礎。

因此,孝順不是愚孝「小箠則受,大杖則走」(《孔子家語》),當父母用太超過的方式對待兒女時,不跑更待何時?
在「倫理」的基礎上,從而發展出「各安其位」的社會關係。
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,在什麼位子上,做什麼事情。
因此,當季孫氏八佾舞時,孔子說:「是可忍,孰不可忍也。」身為諸侯家臣,卻用著周天子的排場這符合身份地位嗎?
或許你會說,在現在民主社會當中,老子有錢愛做什麼排場就做什麼排場,你管得著嗎?
但是,諸位可以看一下在外交場合上,各國首領的表現。
川普在某些場合上的不適當的談話,不也是被新聞媒體放大檢視?
如果,能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儒家,是否就會知道為何「適當的位子」這麼重要了?

另外一方面,儒家對於「人性」有著看似截然不同的理解。
孔子不談人性的善惡,他只說「性相近、習相遠」,但孟子認為人性有著「仁、義、禮、知」四個善端,因此人性為善。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,「人之性惡,甚善者偽也。今人之性,生而有好利焉,順是,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;生而有疾惡焉,順是,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;生而有耳目之欲,有好聲色焉,順是,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。然則從人之性,順人之情,必出於爭奪,合於犯分亂理,而歸於暴。」(《荀子。性惡》)
這二者看似相反,實則不然。中文一直有歧義的問題,孟子的「善」與荀子的「惡」實際上都是人性,只是,孟子著眼在人性中的「良心」;而荀子著眼在人性中的「欲望」。順此,孟子認為順性而提倡了「義」,並從而檢討執政者「應該」要行「仁政」而非「暴政」。荀子則認為人性貪懶好色好利,因此應該用「禮」來規範人的欲望,從而建立一個有制度的社會。當然,也因為「禮」的強制性不足,於是他的二個學生(李斯、韓非)都成了法家的代言人。

說了這麼多,其實也只是儒家的一小部份。能有耐心看到這裡我實在非常感激,也希望各位朋友下次再討論到「奴性」時,別再自動代入儒家。再怎麼說,原始儒家從不強調百姓應該要完全順從君主的,孔子的公開評論季孫氏、孟子不斷希望「望之不似人君」的梁惠王可以行「仁政」,都完全不是檢討百姓的;相反地,他們更多的期待是希望每個人能在自己的位子上,好好把眼前的事做好,就是完美社會了。


【屹耳心得】
屹耳覺得先秦諸子不論何家都有其精妙的理論跟見解。
就像同時間的希臘三哲一樣,諸子百家們無非都是希望讓當時的世界變得更好,只差在是從君王等貴族的角度切入(法、儒、縱橫);從個人的角度切入(楊朱、道家);從社會群體角度(墨家)等等
而後來儒者們在漢武帝時脫穎而出,儒家學說遂為了迎合統治者的需求,結合了陰陽五行與道家;刑名家與法家的學說成為有效的統治工具
讓儒家逐漸從思想變為教義科律,慢慢變質了
這些思想本身並沒有問題
有問題的是後代傳承用以操作解讀的人們
雖說儒家儒家,但漢唐之後士大夫的文化知識體系實為揉合諸子各家(除墨家外,因為墨家太博愛重視庶民不利統治所以被徹底幹掉了),符合貴族既得利益與帝王強化集權奴役的醬缸文化。
儒家僅剩一個名稱與框架,內涵與春秋時代已全然不同。

不知道這種話題,是否有沐粉們喜歡閱讀呢?
如果有想要多了解的領域,歡迎留言告訴屹耳喔!

延伸閱讀:

采耳還是採耳?簡繁異體還是通假字?

采耳跟掏耳朵94不一樣

為什麼我們要稱呼采耳而不是掏耳

有任何想法就留個言吧